名传千里· 悦耳动人
字典来源
采字义解释
采
⒈ 摘取:采撷。采花。采摘。采制。
⒉ 开采:采煤。采矿。
⒊ 选取,取:采访(搜集寻访)。采纳(接受意见)。采集。采购。采写。
⒋ 神采,神色,精神:神采。精采。
⒌ 同“彩”。
⒍ 〔采采〕盛多的样子。
⒎ 古代指官。
⒈ 〔采地〕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亦称“采邑”。
钰字义解释
钰
⒈ 宝物,珍宝。
⒉ 坚硬的金属。
诗词来源
南北朝:江淹 《游黄檗山》
阳岫照鸾采,阴溪喷龙泉。
宋代:金君卿 《范资政移镇杭州一百韵》
采诗上诵关雎化,稽古下陈无逸篇。
南北朝:民歌 《采桑度》
女儿采春桑,歌吹当春曲。
宋代:马俌 《水月亭》
采华食叶为玉仙。
唐代:骆宾王 《帝京篇》
侠客珠弹垂杨道,倡妇银钩采桑路。
元代:马钰 《踏云行·马钰平生》
马钰平生,心平性善。
姓氏起源
杨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扬姓。
杨(Yang)姓源出主要有:
1、源自姬姓:
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,有三种说法,其源均为周朝王室。
①源于周武王孙,叔虞次子,晋侯燮父之弟。晋武公(叔虞十一世孙)时,封次子于杨,称杨侯,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。
汉字演变
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。宣王时期,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(今山西省洪洞县),为杨侯,春秋时杨为晋所灭,其后裔以杨为姓。
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。晋灭杨后,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(字叔向)的食邑。羊舌氏出于姬姓,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,故以羊舌为姓。至晋顷公十二年(前514年),晋灭羊舌氏,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,居住在弘农华阴,以祖宗封地杨为姓,其后代开基各地,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,史称杨氏正宗。
2、源自扬姓
古时杨扬不分,以邑为氏。
3、源于改姓而来:
改杨姓,主要由同源、避难、避仇、收养、过继、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。
杨姓起源说
①赐姓: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,鲜卑族,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。义臣之父尉迟崇,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,力战而死。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,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。三国时,诸葛亮平定哀牢夷(湖南、贵州的僚族分支)后,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、张、杨、李等姓。
②收养: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,收养外甥令狐茂搜,改其姓为杨氏。杨复光,本姓乔,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,遂转姓杨。杨守亮,本姓訾名亮,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,得訾亮,养为假子,转姓杨,改名守亮。
③避难: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,为倪姓所改。倪盈第八世孙倪炤,仕宋为龙图阁学士,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,遭流新州。当时,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,匿概浦外家。官府勾之,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,得以保全。及倪顺长大,力学皆优,念外家杨姓之恩,改为杨姓。
④少数民族改姓: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施行汉化政策,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。白族中,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,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。
得姓始祖
杨伯侨,又名文实,献公之弟。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,仍封伯侨于杨,为杨侯,承继乃祖爵位,谥贤敬。
宋朝时期,杨姓大约有21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.7%,排在王、李、张、赵、刘、陈之后,为宋朝第7大姓。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陕西、山西,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%;其次分布于河南、河北、湖南,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%。全国形成了以川湘、陕晋、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。
明朝时期,杨姓大约有24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.5%,为明朝第6大姓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(11.1%)、江西(10.7%)、江苏(10.3%)、山东(10.1%),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%;其次分布于山西(9.4%)、四川(7.8%)、福建(7.6%)、陕西(5.9%)、湖南(5.5%),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%。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。宋、元、明600余年中,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,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%,净增加了30万。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,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、赣闽、晋陕、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,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。
当代,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,为全国6大姓之一,约占全国人口的3.1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河南、云南三省,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%;其次分布于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河北,这五省又集中了30%。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、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。在人群中,分布在云贵、四川大部、重庆南部、湖南西部、广西北部,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.5%以上,有的达13%,占了国土面积的13.6%,居住了大约23%的杨姓人口。在晋冀豫、京津、陕宁、甘肃大部、青海东部、新疆北端、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、黑吉西部、湖北大部、湖南中部和北部、安徽西北部、广西中部,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%-4.5%,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.3%,居住了大约34%的杨姓人口。
主要有弘农郡、天水郡、河内郡等
弘农堂:弘农,地名,古为陕西之弘农县,今为陕西之华阴县,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,以望立堂。
关西堂: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,博览明经,时人称他是“关西孔子”。故而得名。
四知堂:杨震当荆州刺史时,非常清廉。拒绝行贿者时说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怎么说没人知道呢!”后世遂以“四知”为堂号。
此外,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:光裕堂、赐书堂、崇本堂、清白堂、务本堂、绍兴堂、瑞本堂、绍先堂、河东堂、栖霞堂、秦和堂、鸿仪堂、安阳堂、鸿山堂、新杨堂、道南堂、信海堂、北山堂、洪洞堂等。
一、杨(楊)yáng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。汉、回、彝、侗、鲜、白、傣、满、水、蒙、壮、瑶、京、黎、苗、怒、羌、东乡、裕固、锡伯、哈尼、德昂、普米、阿昌、景颇、布依、傈僳、拉祜、仡佬、纳西、高山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。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载:“杨氏出自姬姓。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(按:杨侯,或作‘扬侯’);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,文生突,突生羊舌大夫也。又云:晋之公族也,食邑于羊舌,凡三县,二曰杨氏。突生职,职生赤,赤生容肸、字叔向,晋太傅,食采杨氏,其后以邑为氏。”又,蔡邕《司空杨公碑》:“公讳秉,字叔节,弘农华阴人。其先盖周武王之穆、晋唐叔之后也。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,因氏焉。”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注:“唐叔虞之后伯侨封杨侯,因以为氏。一云周宣王曾孙封杨,为晋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其按云:“杨氏为汉著姓,杨喜从‘木’;扬雄从‘手’。从木之杨,周有杨朱;从手之扬,晋有扬食我,其始本不通也。郑樵‘以邑为氏’内有扬无杨;注内亦不言有从木者,何欤?考《左传》霍、杨、韩、魏,皆姬姓国。汉《地理表》‘河东阳县’(注)曰:‘古杨国’,其字皆从木。《晋语》叔向食采于扬。其子食我,以邑为氏,有罪而灭族。是周伯侨以支庶受封于阳,其后为杨氏,晋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扬,其后为扬氏。子云(按:汉扬雄字)先叙伯侨之杨,而云扬为别族,其意或有所讳也。汉杨修‘吾家子云’一语,乃文人应酬之词,未可据为典要。”然,无论如何,知杨氏或出自姬姓。
1、或为周宣王之后,以国为氏;
2、或为唐叔虞之后,以邑为氏。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晋书》载:氐族有杨氏,世居仇池。其地在今甘肃成县仇池山。
4、其据《魏书》又载:“莫胡卢氏改为杨氏”,则此杨似出自鲜卑。
5、其据《唐书》载:“杨光进,沙陀部人,别为一派。”则此当出自西突厥。
6、或为冒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宋宁宗后,杨氏,少以姿容选入宫,忘其姓氏。或谓会稽有杨次山者,后自谓其兄,乃姓杨氏。”
7、或为蒙古人姓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赐元人姓名巴珠曰杨效诚;阿尔娄台曰杨汝诚;托克托曰杨必敬。”
8、清代高丽族有杨姓。世居辉宁地方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。
9、或为满族姓氏所改。《满族姓氏录》载:“满族之杨佳氏、富尔哈氏改为单姓‘杨’。”
10、或为蒙古族“乌古纳”氏所改。盖“乌古纳”之汉意为“羊”。或取其汉意“羊”、谐以同音字“杨”而为单姓。
11、彝族之杨氏,则由“察普”所改。“察普”即草氏族,或以为姓。后改为单姓“杨”。
12、羌族之杨姓,或以人名为姓。羌有“杨塔尔”者,其后或取其首音,谐以汉姓“杨”而为单姓。
13、白族之杨姓,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所赐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白族》载:“三国时诸葛亮赐各酋长杨、李、赵等姓。”
14、苗族之杨姓,来源不一:或为人名所改,有名“样金”者。样、杨音近。遂以杨为姓;或由欧姓所改、贵州之台江有分布。
15、纳西族之杨姓,或为“牙尔”所改。本为家名,遂以为氏。后或改为单姓“杨”。
16、景颇族之杨姓,由“木然”氏所改。或改为“尚氏”。
17、阿昌族之杨姓则出自“喇碑”氏。汉意为“太阳”,或取其汉意“太阳”之“阳”音、谐以汉字“杨”而为姓;
18、普米族之杨,则出自“熊·扛尼”氏;
19、锡伯族之杨姓,则由杨佳、杨吉哩、杨阿里等姓所改,盖取其首音,谐以汉姓“杨”而为单姓。
20、裕固族之杨姓,由亚赫拉格氏(按:或作“亚拉格氏”,唐代作药罗葛、药乐葛;宋代则作夜落纥、夜落隔)所改;
21、达斡尔族之杨姓,来源不一:或为亚尔兹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“杨”而为单姓;或为毕力央氏所改,似取其尾音谐以汉姓“杨”字而得。注(10)——(21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春秋时晋有杨回;汉代有杨虎,太尉;隋代有杨坚、杨广父子,隋帝;宋代有杨万里,诗人;清代有杨沂孙,常熟人,凤阳知府;又,太平天国有杨秀清。
二、杨(楊)
杨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3.1%,为中国人口最多第六大姓。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。
杨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(即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号杨侯,后并于晋,因以为氏。
2、周武王之子、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侨以支庶受封杨侯,因以为氏。
3、周景王之后有杨氏。
4、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有三县,其二曰杨氏(故城在今河北宁晋),其后以邑为氏。
5、晋大夫扬食我之后有杨氏。
6、北魏莫胡卢氏后改为杨氏。
7、汉时武都白马氐,亦称仇池氐,有杨氏。唐时南蛮有杨姓,世为酋长,此亦系白马氐之遗种,见《唐书》。
8、隋时鲜卑族有杨姓,系尉迟氏所改。
9、五代时后晋突厥沙陀部人有杨姓,沙陀部人杨光远即是。
10、西夏人姓。
11、明时赐元人巴珠、阿尔娄台、托克托等均为杨姓。
12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。又清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、尼玛察氏、富勒哈、杨那氏、扬佳氏等后均改为杨氏。
13、清高丽人姓,世居辉宁。今朝鲜族姓。
14、清云南府、贵阳府等地土司多杨姓。
15、拉祜族之黄苦聪人楼牙氏,汉姓为杨。
16、哈尼族楼必氏,汉姓为杨。
17、普米族巴落瓦支氏、穷扛尼氏,汉姓均为杨。
18、彝族姓。彝族姐觉氏,汉姓为杨(132
杨姓名人:
杨朱,战国时人。
郡望:天水、弘农。
其他:
①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杨姓曾被迫改用杨川、柳生、柳村等日本姓。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奉令仍恢复为杨姓。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,台湾土著中以日本姓户山、古家为氏者,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奉令改用汉姓杨。
带“采钰”的名字
热门文章